【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节目的主持人。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东城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聂小猛,围绕东城街道开展的“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专项活动,为我们解读优化营商环境的基层实践与创新思路,分享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以及新形势下营商环境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聂小猛】: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衷心感谢牡丹区政府网站搭建这个交流平台,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街道工作的心得体会,也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牡丹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
【主持人】:聂主任请谈谈您对于关于持续开展“进企业 、送政策 、解难题”此类活动是如何理解的?
【聂小猛】: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活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实践,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的“暖心工程”。结合街道工作实际,我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这是“精准服务”的主动作为,必须把“底数摸清、需求找准”
活动明确存量市场主体为走访对象,核心是解决“服务谁、谁来服务”的问题。街道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对照区营转办提供的名单,逐户核查企业信息,重点确保法人、财务人员、办事人员三类关键群体“一户不落”。比如对辖区内3000余家存量企业,我们按行业分类建立走访台账,标注企业经营特点、政策需求等“个性化标签”,避免“大水漫灌”式服务。通过“敲门入户”式走访,既能把最新的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送到企业手中,更能当面倾听他们在审批流程、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二、这是“责任闭环”的务实举措,必须把“任务压实、进度抓牢”
街道建立“主要负责人包联重点企业、科级干部包片、社区网格员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每天调度走访进度,对未走访到位的企业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特别是针对市营转办抽取的正常纳税企业抽查名单,我们组织专人开展“回头看”,确保企业负责人清楚政策内容、反馈渠道,比如指导企业通过“爱山东”APP查询政策红利,帮助176家小微企业解决了社保申报流程不熟悉的问题。台账报送前,我亲自审核把关,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街道工作成效的检验。
三、这是“优化环境”的长效抓手,必须把“问题改实、口碑做优”
活动的落脚点是“解难题”,关键在整改成效。街道对走访中收集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对可能出现的不满意反馈,由分管副主任牵头成立整改专班,24小时内对接企业,确保“事事有回音”。同时,严格遵守企业信息保密规定,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走访,真正以“店小二”式服务让企业感受到诚意。我们深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通过活动既能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更能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这也是街道作为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必须扛牢的责任。
下一步,街道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常态化走访+动态化帮扶”机制,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为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贡献基层力量。
【主持人】:聂主任,请谈谈如何认识关于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聂小猛】:当前,菏泽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街道作为各项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和市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区域发展命运的“必答题”,其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空前凸显。
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践行人民宗旨的直接体现。作为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优化环境就是回应人民期盼。办事更方便、服务更贴心,直接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同时,企业健康发展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壮大辖区经济,这本身就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核心抓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市场主体。当前,土地、政策等传统优势逐渐减弱,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只有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才能构筑起吸引高端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强磁场”,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肥沃土壤,这是决定区域发展潜力的关键。
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激发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激发市场活力至关重要。我们街道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为主,它们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为敏锐。必须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清除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才能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从而释放其创造力和内生增长动力。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请聂主任结合您的工作实践,客观评估当前本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整体处于什么水平?形成了哪些具有辨识度的比较优势?还存在哪些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
【聂小猛】:东城街道作为城区核心,写字楼高度集聚,发展楼宇经济既是我们的天然使命,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战场。基于这一实际,我们对当前营商环境的评估是:比较优势与短板同样明显,正处在从“服务保障”向“生态赋能”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首先,在比较优势方面,我们围绕楼宇经济,初步打造了两张具有东城辨识度的“名片”。
第一张名片是“楼门口”的政务服务。我们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将事项办理时限压缩了三分之一,九成事项可以网上办理,这让楼宇企业实现了“楼下办事、即刻上楼办公”,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跑腿精力。
第二张名片,也是我们最具特色的一点,是构建了“楼宇经济生态圈”。我们创新实施了“楼宇服务专班+企业需求清单”机制,并首创了“以商招商、以楼招商”模式。这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招商方式,转而激发楼宇运营方和入驻优质企业的积极性,以他们为核心纽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真正实现了“建成一幢楼、繁荣一片区”的产业协同效应,让楼宇经济成为我们街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一些深层次的短板也日益凸显。
一是我们的服务深度有待挖掘。当前的服务更多还是集中在事务性、流程性的办理上,对于企业在行业趋势研判等更深层次的需求,我们的专业赋能还不够,尚未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伙人”。
二是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体验感仍需优化。虽然我们有很多好的惠企政策,但在向楼宇内大量中小微企业传导时,政策的知晓度、理解度和兑现便利度仍有提升空间,如何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高效兑现,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破解的课题。
【主持人】:聂主任请谈谈如何精准识别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面临的深层次困难与挑战?
【聂小猛】:精准识别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深层次困难与挑战,必须穿透表面现象,触及影响企业信心和长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过我们在一线的实践和观察,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政策落实的“温差”和要素保障的短板依然明显。虽然顶层设计很好,但政策在抵达基层,特别是面向楼宇里的中小微企业时,其知晓度、理解度和兑现的便利度仍有提升空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同时,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如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以及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硬约束。
二是基层服务的深度和专业性面临新考验。当前我们的服务更多还是集中在事务性办理层面。面对新经济、新业态,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本领恐慌”,从“办事员”向懂行业、能赋能的企业“发展伙伴”转型的能力尚有欠缺,难以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专业服务。
三是特定领域如楼宇经济的“提质”挑战日益凸显。我们街道楼宇密集,前期通过“以商招商”实现了企业集聚,但如何推动楼宇从“企业扎堆”升级为具有创新链、产业链耦合效应的“产业生态圈”,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楼宇内企业普遍反映资源聚合难、沟通成本高,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激发内生合作活力。
最后,法治保障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依然艰巨。比如,商事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力量相对薄弱,企业维权成本依然较高。同时,对“二手房东”违规加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仍需持续加强监管,切实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
【主持人】:那么对于下一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东城办事处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和建议?
【聂小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推动营商环境实现从“便捷服务”到“主体赋能”的深刻变革。具体提出以下四点举措建议:
一是,健全“法治护航”,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建议在街道层面整合司法、调解、律师等资源,建立“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维权通道。同时,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涉及市场公平竞争的突出问题开展常态化联合整治,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让企业家能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二是,聚焦“楼宇生态”,推动楼宇经济从物理集聚向产业协同跃升。
我们将把楼宇作为“垂直产业园”进行精细化运营。重点构建“楼宇产业大脑”,动态分析楼宇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主动策划“链上”企业供需对接会。同时,建议在重点楼宇试点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驿站,将人才落户、住房保障、政策咨询等服务直接输送至企业门口,破解要素保障的“时差”问题。
三是,强化“专业赋能”,打造懂经济善服务的基层干部队伍。
建议实施“营商服务专员”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产业知识、金融实务、法律合规等专业培训。推动服务专员从“办事员”向“行业顾问”转型,能够为企业在战略布局、融资规划、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高附加值的专业指导和资源链接,解决服务深度不足的问题。
【主持人】:感谢聂主任的深度分享!从“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的具体实践到未来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每一项工作都体现了街道办事处服务企业、赋能发展的决心与担当。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能让更多企业感受到政策温度,共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聂小猛】:谢谢主持人和各位网友的关注与支持!东城街道将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与市场主体携手共进,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基层力量!